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九章:九子夺嫡

  这个胤禩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呢?他的母亲叫良妃,出身不可考,胤禩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才能的,雍正的“上谕”我们也可以看出。

  康熙废胤礽后,把内务府总管凌普免职,抄家,任命胤禩“署内务部总管事”。

  胤禩的小圈子呼之欲出了,朝中的若干大臣:像阿灵阿与鄂伦岱等人,还有若干皇子:如胤禔及胤禟、胤娥(其实是礻旁,但我找不到)、胤禵,是一直与胤禩交好的,他们见到康熙让胤禩担任要职,便认为康熙要立胤禩为皇储。有一个一开始便看出胤禩有帝王之相的相士张明德,喜不自胜。

  结果没过几天,康熙说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再度引发雷霆之怒,将胤禩免职缉拿。将相士张明德交由议政王大臣审理,审理后被判处凌迟,依附胤禩的镇国公普齐也被革去公爵。

  康熙接二连三的处罚了三个儿子(长子胤禔、太子胤礽、八子胤禩)之后,颇为后悔,不久又释放胤礽,居住在咸安宫,也恢复了胤禩的贝勒爵位,但胤禔一直都被圈禁(直到雍正十二年病死)。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又将胤礽立为太子,接近四年后,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却第二次把他给废了。这一次的罪名是他替步军统领托合齐等几个获罪的贪官僭通消息。

  康熙这次将胤礽的太子废掉,但仍在咸安宫居住,但不允许出去,也就是拘禁。康熙说“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为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康熙直接把胤礽说是疯了,但是疯了的原因呢,康熙不是说他得了精神病,而是说他交了坏朋友,导致思绪错乱。

  又过了三年,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胤礽不耐烦被拘禁的日子,用白矾水写隐形字叫人带出去,给普齐,让普齐运动朝中的大臣,事后可以封他大将军。这也确实是昏了头的行为了,且不说普齐是否愿意了,就是三年已然过去,朝中大臣的变动何其之多,你又怎么能运动的了呢?结果就是普齐又吃了苦头。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驻扎西宁,升四川巡抚年羹尧为四川总督,驻扎成都,用来对付准备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这样一来,胤礽的身价越来越下降,朝中的一些原本受胤礽恩惠的大臣坐不住了,准备劝说康熙第三次封胤礽为太子。

  康熙五十七年,大学士王棪等联合八个御史先后上书说要早立太子,但不敢说胤礽的名字,他们的奏章被康熙搁置,不予回复。

  第二年,翰林院也来了一手,这一次说出了胤礽的名字,结果康熙就把带头的杀了,几个同谋的要么被枷首示众要么被关起来圈禁。

  康熙六十年,这位王棪又拼了老命举荐起来了胤礽,结果康熙震怒,罚王棪充军,结果王棪年迈无法前去,康熙叫他一个儿子代去。

  胤礽由此被永久的关在了咸安宫。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帝逝世,即位的不是重人举荐的胤礽,不是朋党众多的胤禩,不是在外带兵的胤禵,而是一个默默干事、以不争为争的四子胤禛。

  至于胤禛的即位是否存在迷案,后世的文人进行了众多的污蔑与诽谤。首先是第一个版本,说他弑君篡位,康熙何等人物,尤其是晚年的机警和对重皇子的一览无余,谁是可以托付天下的;谁以贤名换取名声,而败絮其中的;谁是性格内少有冷静而更适合作为武将的,都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版本就是流传众多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先不说当时写的汉文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于”,而是“於”,就是自从皇太极开始的“三体”文字,你如何进行修改呢,你改得了汉文,蒙文、满文是不可以修改的。

  后面雍正朝所出现的曾静案,雍正帝写了个《大义觉迷录》,本意是传给天下子民看看,这些人是怎么糟践他的,这样的版本是错的,但是民众是愚昧的,他们只相信自己想要出现的事件,也更喜欢那虚构出来的话语,所以后续的结果反而不如所愿。乾隆帝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即位的时候就查禁《大义觉迷录》,结果在民众心里更加多了一层怀疑,怀疑这本书写得那些事情都是真的,这才导致了雍正帝的多种野史污蔑。

  当然这与雍正的政策也有所相关,触动既得利益必然会导致反扑,古今中外的任何改革都是如此,商鞅的死于车裂,王安石的两度罢相,张居正的死后清算,后续会讲到雍正的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