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九章:黑石礁

      
男生们的水库之行,还是被路过的村民发现了,并报告给了蒋老师。
返校后,因为整班男生都有参与,法不责众,蒋老师一气之下把李应杰短命的班长给撸掉了。
海涛,刘强内心都暗自庆幸,他俩“历险”的事没有泄露,躲过了追责。
从海涛写第一份检查起,他已经数不清,这些年总共交到蒋老师手里有多少篇了。“检查”的作用,在师生之间所产生的实际功效都呈几何级递减。
海涛现在可以一口气可以写下两三篇。用蒋老师的话讲,海涛每次检查过后依然: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态度诚恳,坚决不改。
“学农”期间因为和路军打架,海涛在蒋老师备课本里已经又增加了一份检查;按照海涛以往的经验,如果他在短时间内连续犯错,蒋老师会动用最可怕,最让他头疼的杀手锏——家访。
上学期班级有次大清扫,海涛开始时一直帮着女生下楼提水。可往返两趟后,蒋老师喊他去擦玻璃。
一班的教室在二楼,擦上层玻璃需要骑在下层窗户的横梁上。海涛学着其他同学的样子,将两条腿跨上去,可朝楼瞅了一眼,立即便觉得头晕目眩,浑身发抖。
他没意识,也不清楚这是典型的“恐高症”。虽然有心继续,但手脚根本不听使唤,冷汗不断地从额头上滴答下来。
一旁递抹布的方芳看到**涛的异样,以为他是哪儿不舒服,喊他先下来。海涛几乎是闭着眼,紧攥着窗沿慢慢挪步,才下到了地面。
他找到蒋老师,希望换一个同学擦窗,自己干点儿别的。
“别的同学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我就是不想上去擦窗”海涛无法说清自己在高处的那种感受,不知怎么表达出来。
“他可能是怕高”方芳对蒋老师说“我上去吧,让海涛在下面。”
方芳的话,让蒋老师发出了感慨:“海涛啊,海涛,你还不如一个女生吗?你还是军人子弟,胆小如鼠你害不害臊!”
“军人子弟”“胆小如鼠”这词一入耳,海涛感觉到莫大的羞辱,教室里的同学都放下清扫工具,看着蒋老师对他的批评。李应杰带领着一些男生在一旁跟着起哄:“胆小如鼠!胆小如鼠!”
海涛被激怒了,他把手中的抹布朝蒋老师脚下摔去,狠狠地踹开教室门便扬长而去。
当天是周末。母亲已经买好车票,要带海涛去军港区和父亲,弟弟一家人团聚。母子俩还未出门,蒋老师便怒气难消的样子,登门家访来了。
从落座那刻起,蒋老师几乎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对海涛一贯的表现一一进行着剖析。她把今天海涛拒绝擦玻璃,归结为“骄骄”二字,挑肥拣瘦,是对待劳动态度的问题;更不可原谅的是不服老师管教,公然顶撞更是错上加错。
母亲耐心地倾听老师对儿子在学校表现发泄的不满,几次想与她进行交流,都被蒋老师水泼不进的语速噎在嘴边。
海涛心急如焚,不时抬头看着房间里的台钟,他希望母亲跟老师说明,他们去看父亲,弟弟的最后一班车就要误点了。
蒋老师看出了海涛的不耐烦,本来都站起准备告辞,又一屁股坐回了椅子上,对母亲道:“你看看,这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不得。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下去很危险……”
那个周末由于蒋老师冗长的家访,把海涛企盼很久的一家团聚,最终还是搅黄了。
有件事更让海涛痛心,本来父亲答应送给他一顶小号军帽;当母亲把蒋老师对海涛在学校的表现,通过电话转述给父亲后,父亲提出了要求,在海涛改掉老师提出的缺点,不足后,才能得到那顶军帽。
从庙岭村回来,海涛心里一直忐忑。当得知水库违纪的事,蒋老师没再深究,他才长舒了口气,照此十有八九蒋老师不会突然登门,令他头疼心悸的家访了。
去“学农”半个月,海涛回来的这个周末,一直在热盼着父亲。一是想念爸爸,还有那顶迟迟未到手的军帽更让他心焦。
父子俩一见面,海涛追着父亲汇报起“学农”的收获,他把这半个月历练过的“农活”渲染了一遍。当然和路军打架,“饼干事件”,水库遇险这些事情只字未提。
父亲细细地打量着黑瘦不少的儿子,拍拍海涛的脑袋问:“得没得到老师表扬啊?”
“那倒没有,也没批评”父亲被海涛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
海涛见父亲心情不错,拉着他的大手,磨着爸爸把那顶早该戴在头上的军帽送给自己。
母亲可能也心疼海涛这些日子吃了不少苦,再说蒋老师的确好长时间没再来家里“告状”,便也替海涛向父亲说情。
父亲从军用挎包里拿出那顶海涛日思夜想的军帽,让海涛保证:学校里好好表现,别让老师,妈妈操心!海涛接过军帽,跳着高的连声答应。
暑假刚过半,海涛不再像往年那样寂寞,孤单。他同刘强几乎天天和徐浩“泡”在一起,成了徐浩家的常客。
常来常往后,徐浩家门口晾晒的刺鼻废塑料散发的怪味儿,海涛已经习惯,不再捂着鼻子,也不觉得有多么的难闻。
徐浩的性格特别敞亮,就像那他永不消逝,常挂在脸上的笑容。
他家庭的状况,兄弟姐妹不用海涛多问,都会给你介绍的详详细细。
他家中现在是常住五口人,很难见到的母亲,每天都要赶早到海边一家紫菜加工厂附近,捡拾废包装塑料,晚上回到家清洗,晾晒,再拿到废品收购站换钱。
瘸腿的是徐浩大哥,小儿麻痹后遗症。那个“胖”姑娘是他的二姐,有些弱智,浮肿的脸是慢性肾病造成的;小不点儿是最小的妹妹,今年刚入学。
其实徐浩家还有两位家庭成员,但海涛一直没见过,一个是插队去内蒙的大姐,另一个则是徐浩的父亲。
徐浩不避讳,说父亲很早就已经在监狱服刑。他告诉海涛,刘强,前两年和母亲坐火车,换汽车,走了几天几夜曾去探监过父亲。
徐浩显然对那次旅行记忆深刻,除了兴致勃勃说起旅途见闻,让海涛很难相信的是徐浩提到:他父亲在监狱的伙食看起来比他家里的还好。
不过当问起他父亲为什么入狱时,徐浩都会把话题岔开,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他出不来了,一辈子都会待在里面”
这天下午,刘强提议海涛去找徐浩,水库落水的事勾起了他想学游泳的心。见面后,徐浩爽快地答应他俩,跟着他暑假期间一定都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