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章 第四章

    云颖三岁时,生母过世,从此就被嫡母养在身边,吃穿用度都是和嫡姐一样,云颖倒是攒了不少的零花银子,出嫁时,被冬梅收拾带了出来,应该不少。

    “好呀,奴婢这就去拿。”冬梅很高兴,端着水盆就出去了。

    看得出,冬梅很喜欢去逛集,女孩子爱逛街,这点倒是和现代一样。

    头发又多又长,也不知道该如何打理,云颖摸着自己的脑袋发愁。

    “小姐,奴婢这就帮你绾发。”冬梅进来,走到桌子边,把碗大的铜镜放在桌子上对云颖道。

    绾发这事,小丫头显然是驾轻就熟,手法十分熟练,很快就帮云颖绾了个随云髻。

    发髻高高的堆在头顶,发髻中心垫了一点假发,表面打理得光滑整洁,没有一丝凌乱,簪一朵淡绿色的金玉花枝,右侧一只珠翠点缀金步摇,庄重娴雅。

    确实漂亮,只是顶在云颖头上,实在是大不自在。

    “冬梅,帮我把这发髻拆了,别加假发了,绾一个简单的发髻。”

    自己头发本就厚重,还加些假发,云颖感觉头都大了,重得慌。

    冬梅只好帮云颖拆了发髻,重新绾了一个很简单的,再配上刚才的金步摇,衬得云颖清新灵动,多了些生气。

    离清溪村最近的是太平镇,之所以叫太平镇,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建安、北蒙两国交界之地,人们心底希望这里没有战争,可以平安。

    太平镇喧闹,两国商贾聚集在此,进行贸易往来,建安的商人用布匹、陶瓷、及北蒙紧缺的各类商品,换取北蒙商人带来的药材、皮货,宝石什么的,他们之间要么直接进行货物交换,要么金银往来。

    自古以来,都是贸易带动经济,说太平镇是建安最繁华的小镇也不为过。两国商人的聚集,养活了一大批的仓平人,他们在太平镇要么开旅馆,要么开饭店、茶楼,甚至是青楼、妓院,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个个混得风生水起。

    街道两边的房屋楼舍,悬挂着红红绿绿的各色招牌,各家门前人来人往,街边的小贩高声叫卖,街道中人流涌动,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云颖和冬梅头戴围帽,紧跟刘梓晴,在商贩人流中穿梭,冬梅紧拉着云颖的手,生怕一不小心丢了手,小姐就会弄丢了自己。

    云颖现在这副身体有些柔弱,两人跟着刘梓晴走了近一个时辰的山路,本就有些体力不支,小镇虽热闹,也无心闲逛,只想早些办事,买好自己需要的东西,早点回去。

    刘梓晴先带着她们去铁匠铺。

    铁匠铺在小镇靠东,铺里简陋,装着风箱的火炉,大木桩子上摆着大铁砧,铁钳,大小铁锤,一旁的架子上摆着打好的锄头、铁勺、铁铲、铁镰、铁斧、铁箭头等。

    黑瘦的中年大叔把一块烧红的铁片拿到铁砧上,抡起铁锤捶打,拉风箱的小徒弟放开风箱,拿了旁边的小铁锤一起捶打,师徒一人一锤,配合默契,一大一小两只铁锤发出有节凑的‘当、当’声,一会功夫,刚才赤红的铁片就变成了泛着蓝光的黑色,师徒二人停止捶打,师傅重新把铁片埋进炉火里,小徒弟放下小铁锤,继续拉风箱。

    “梓晴,你怎么来了,你爹可好些了?”黑瘦大叔抬头问站着看他的刘梓晴。

    “杨五叔,多谢挂怀,我爹还是老样子,今天我来,是想杨五叔帮我看看,这些东西您可能打出来?”说罢,刘梓晴从怀里掏出云颖画的图样,交给那杨五叔。

    杨五叔四十多岁,慈眉善目,嘴唇微厚,穿着宽松的藏青色棉麻坎肩,中等身材,看着瘦瘦的,两只胳膊粗壮,长着大块肌肉。

    杨五叔把铁锤放在一边,从刘梓晴手里接过图纸,仔细看过,抬头问。

    “这刀我能做,后面这是剪刀?还有这个,像剪刀,又似乎不是。”

    “娘子,你来告诉叔,要什么样子的。”刘梓晴转过头,对身后的云颖道。

    “杨五叔好。”云颖先对杨五叔行礼问好。

    “梓晴,是你媳妇?”杨五叔打量云颖,有些迟疑的问道。

    “杨五叔,正是晚辈的娘子。”刘梓晴介绍道。

    “哦!好啊,梓晴好福气,你大婚咋也不通知叔一声,叔也该讨一杯喜酒喝呀。”

    “晚辈办得仓促,他日一定请大叔喝酒赔罪。”刘梓晴又是一礼。

    “好说,好说,那这些东西是侄媳妇要的啰?侄媳妇,你详细给叔说说,想要个什么样子的,叔听听看,有没有那个本事做出来。”杨五叔拿着图纸问云颖。

    云颖指着图纸,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一给杨五叔解释一遍。

    “可以做,只是到底如不如意就不敢打包票了。”杨五叔边说边抬起右手挠挠后脑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