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1章 我想要弟弟!

    10月份,下乡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春桃和李明知走在街上都能感受到人气增加的热闹。

    今天趁着两人下午都没课,李明知打了请假条和春桃一起去医院看看。两个人看着化验单,就算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还是被结果打得有点措手不及。

    既然已经怀了,春桃也不再想那些困难了。去邮局写信告诉家里后,拉着还没回过神来的李明知去百货公司买了奶粉后转而向诸葛坊走去。

    那里开了很多不但质好还便宜的店铺,找到喜欢的还能和老板讲讲价,老板也不会生气,诸葛坊现在都成为省城人最爱逛的街道了。

    1979年陆续有知青回城后,街上多了很多街边摊,也有商店开张。他们大多数都不要票就能买东西。这可大大方便了春桃他们。

    前段时间还出了省城第一个个体户的报道,自从东华路诸葛坊的一个知青去年3月回到省城后,看到百废待兴的省城,等不及给安排工作。

    自己去街道办事处申请了省城第一张个体执照后,陆陆续续的越来越多人去申请执照经营。当时这事可让办事处热闹了,虽然有人会打游击似的摆摊,但还没人去街道办正式办个证呢!

    这位青年拿了执照出门就马上被其他人围观,纷纷询问他办理证件的问题,会不会被刁难。

    青年说:“报纸上都说党和政府提倡发展个体经济,允许个人从事个体劳动,可以开设个体或集体小食店、饭店和杂货店。你们还担心的话可以多看看报了解国家动向再决定。”

    其他人听了这话,看街道办工作人员还挺利索的开了执照,壮壮胆也进去办执照了。

    青年没等他们再问,自己要快点回家想想做什么营生,街坊也热心的在一旁出谋划策。

    有人看到执照上写的是工艺美术就说诸葛坊不是商业区也不是文化区,你搞这些肯定没生意。又有人说这条街吃个早餐很难,不如你就搞个早餐店?

    青年也不会做什么好吃的,街坊们都热心教他做吃食。连早餐店的锅都是街道文化站借给他的。

    这样开起了诸葛坊第一家早餐店:卖花生猪骨粥和牛腩粉,后来还听从学生客人的建议卖一毛钱的学生餐。

    没想到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客源,生意越来越兴旺,因为学生餐带来了人气,诸葛坊也渐渐多了更多人摆摊和开店,形成了现在脚碰脚的喧哗人气。

    春桃灵活的在人群中穿梭,不断在心里感叹:那青年现在的店铺一定发过猪头!好羡慕!

    李明知紧紧跟在宛如游鱼的春桃身后,一路护着她走走停停,双手逐渐拎满了东西。

    这里的老板态度热情又细心,是供销社售货员不能比的。有些还会在客人走的时候一路相送,这就怪不得人家生意越来越红火。

    走出诸葛坊,两人都有点气喘吁吁。坐在卖面的摊子,准备吃碗面再搭公交回家。

    李明知点了一碗竹升面,春桃看到隔壁桌吃云吞吃得好香,也叫了一碗云吞。

    看着冒热气的云吞,撇开葱花先喝一口奶白的汤,真浓郁!

    摊主看他们面生,热情的介绍道:“我这汤底是用猪骨和鸡骨熬成的嘞!熬得鸡骨都化了,汤也成了奶白色才歇火。云吞皮和面都是自家压成的,不是去面厂批发的。这周围的街坊每天都要来吃上一碗才舒坦。”

    春桃听了也夸道:“老板娘,你这云吞做得也不错啊!皮薄馅大,我还吃到一点橘皮的味道,挺新鲜的。”

    老板娘:“你这舌头会吃啊!我家会加一点陈皮调馅去肉腥。”聊着又有客人来了,赶忙去下锅煮面。

    李明知虽然点的是斋面,但老板娘也给浇了一勺牛腩汁。软韧带点透亮的面条裹上酱汁吃的人满头大汗,爽!

    春桃看他的面好像也很香,拿起筷子就夹了一撮嗦起来。吃完呼了一口气说:“好可惜,没带饭盒出门,要不然还可以带一碗给天煜尝尝。”

    “这里离得近,下次再带他过来吃。”李明知喝完最后一口汤说道。

    两人下午4点回到家属院,还没到幼儿园放学时间,先回家整理新买的宝宝衣服和几块布,现在做衣服也很方便了。

    他们家属院门口就有一个裁缝摊子,经过的时候顺手就拿过去说好做三件背心。算好预产期,小宝出生在明年5月份。

    那时天气开始炎热,穿背心和单衣正好合适,可惜了天煜刚出生时的厚衣服都不能给小宝宝穿了。

    把其他东西归置好,春桃说:“不知道我们寄给爸爸的挂号信收到没?都已经过去大半年了,算上他们出发的时间,是不是该回国了?”

    李明知也算了一下,说:“按道理该回国了,等下问问杨兴邦爷爷。”

    杨兴邦爷爷是省大校长,杨兴邦爸爸是校长的小儿子,两口子都是医生,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大多数时候都是睡在医院宿舍,偶尔轮休才回省大家属院。

    这就给了杨兴邦可乘之机,计生用品被偷了半个月也没人发现。据说杨兴邦奶奶因为对孙子一事感到脸热,不好意思再去幼儿园露面,逼着忙碌的校长每天接送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