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96章 冰心诀与多心经

    听到这句话,梁兴扬险些直接原地爆炸,忍了又忍,才平息了下去。他抬起头,在姬显儿月光照耀下圣洁如天使的侧脸上亲了一口,道:“不用。放心吧显儿,我不会强迫你的。”

说完,梁兴扬起身来到了沙发上躺了下来,没办法,跟姬显儿在一个床上,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意志力会在哪个瞬间崩溃如尘。

姬显儿心头泛起蜜糖一样的感动,探头看了看,见梁兴扬打定主意不再回来,也又躺了下来,路上劳碌一天,她的确是困了,不一会儿就沉沉睡去,嘴角还挂着一丝甜甜的笑意,不知道梦到了什么。

另一边,梁兴扬就没那么好受了,躺在沙发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嘴里不停念叨着“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虚空甯宓,浑然无物……”

第二天早上,姬显儿从睡梦中醒来,这一夜她睡的分外香甜,就见梁兴扬已经站在阳台上活动着身子。

“起这么早啊阿扬,怎么不多睡会儿。看你都有黑眼圈了,没休息好?”

“额,也是刚醒,你想吃点什么,我点外卖。”梁兴扬没好意思说的是,他其实一夜没睡,这一夜里,他念了五百遍冰心诀,又念了五百遍多心经,但就像明白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一样,五百遍的心若冰清与色不异空,也不能让他逃离姬显儿那黑洞一样的坍缩,好多次他都觉得自己要控制不住扑向床上的姬显儿了,最后又硬生生咬紧牙关拒止住了,不过在这极限的拉扯之间,他的感知增长的飞快,这是不是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福祸相依?

“不点外卖了吧,我们出去吃,吃完直接去报到了。”

“好的。”

两人收拾完毕后拖着行李箱下了楼,路过前台,还是昨晚的那个小哥儿。

梁兴扬交回房卡,礼貌性的道了个别。

“欢迎下次光临。”小哥儿也热情挥手。看着梁兴扬的一脸倦色和姬显儿的容光焕发,他在心中默默感叹,果然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啊!

……

平叶市是个资源型城市,联邦成立前本来只是个山区旁的小镇,名叫平叶镇。联邦成立后因为大基建产业的兴起,联邦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于是联邦政府联合几家大公司组建了许多勘探小队在联邦各地勘探资源,其中一支在平叶镇勘探出了几种富集的金属矿,吸引过来了大批投资以及许多过来淘金采矿的人口,慢慢发展了起来,后来撤镇建市,就成了平叶市。因为是新发展起来的缘故,城市的规划做的还蛮合理,建筑也都比较新。

梁兴扬带着姬显儿沿着规划有序横平竖直的道路随便逛逛,找家路边摊来吃。

其实如果没有必须要到达的目标的话,梁兴扬还是蛮喜欢走路的。有时候走到一个之前没有去过的地方都会有浑身战栗的感觉,就好像冥冥之中前世的记忆。他上辈子看书的时候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就是徐霞客,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一段话,叫做“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他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为几百年后的徐霞客写的。他离开道观的次数很少,有一次跟便宜师父去无锡做法事,他偷偷跑出来来到了汤阴的徐霞客镇,就是为了看看徐霞客生活过的地方。地铁公交颇费周折才赶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来的时候不是旅游旺季,镇里人并不多,从一个不起眼的路口拐进去,经过几处农家乐一般的饭店,便来到了故居前,旁边还有大块的荒地。梁兴扬买了张门票进去,票并不贵,二十一张。进去之后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井边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着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再往里走是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再往前走穿过回廊便来到了晴山堂,后院便是徐霞客墓。

墓是后来迁移过来的,显的干净,但也只是干净而已。

站在墓前,他很想知道徐霞客临终前在想什么。徐霞客去世的前一年,在西南游览“两足俱废”、心力交瘁,被用车船送回到江阴。江阴的官员来探望时问道:何苦来哉。徐霞客回答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真的没有后悔过吗?

“显儿。”

“怎么了阿扬?”

“我昨晚梦到了本游记,还没来得及更新,你要先听听吗?”

“好呀。前排插眼,火钳刘明。”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