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章:义学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一场闹剧之后,徐光启也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他的确算是直臣,在试验生产水琉璃(玻璃)之后,没忙着生产凸凹镜,而是先请求把范.西里克的囚服脱下,小朱同意之后,他高兴的好像他自己是西里克似的。

    当小朱琢磨是否把水琉璃的叫法改成‘玻璃’的时候,春闱的事情也到了张榜的时候,那个陈浩还算不错,在朱笔誊录,遮名阅卷的情形之下,竟然中了贡士,可以名正言顺的参加殿试了。至于那个金贸,则名落孙山,但因为当初有言在先,他只好也跟着参加殿试,据小太监们的禀报,这可怜的人啊,头低的都快到脚面了。

    小朱还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今年的会元刘若宰所做的八股文,竟然只有两股,为此他特意把三位主考都叫来询问:

    “按八股论,此文仅有两股,为何三位卿家还选他为会元呢?”

    “回皇上,万历朝后,士林对八股多有物议,加之大儒亦多置疑,是故多年来时有六股、四股、两股的文体出现,甚至有散体出现。今年题目‘行藏’,还是比较难的,是故,臣等多方斟酌后,决定录此两股文为会元,本科三百名会士,八股文计176名,六股文42名,四股文50名,两股文23名,散体文9名。”钱谦益身为主考官,面对皇上的疑问,很有些担心的率先回答。

    “温爱卿、周爱卿,你们两个呢?”

    “回皇上,钱相所言不差,八股文章,远在万历27年时,便已非学子应试的必做文体了,只是因为没有替代文体,才沿袭至今。时至今日,能做八股,擅做八股的学子越来越少,反倒成为才力高下的衡准了。”

    “哦?周卿家既然这么说,可是心中亦有相中的人选了?”

    “回皇上,周大人曾想用安徽另一举子金声的八股文为会元,臣想用山东举子蔡辰恩的六股文为会元,不过刘若宰的文章确也不错,唯独两股成文而已。”

    老周和老温一唱一和的,似乎在和老钱较着劲,但小朱心中的疑问解开,也就故作不觉,自顾自的说了下去,点三甲是小事,他这还有大事儿要说呢!

    “晤,八股、两股,只要写的是锦绣文章即可,无妨无妨。那金贸二人的文章怎么样啊?周爱卿你是状元郎,你评点评点?”

    “回皇上,那个金贸的文章,可以用惨字形容,不怪其三次乡试均不中。而那个陈浩的文章,很是不错,唯独立意有些中规中矩的,欠一些器量和眼界。”

    “唉,原本想金贸乃是金学增的后人,赏他些功名的,既然如此,恐怕庶吉士是不行了。那赐他回乡当个县令如何?”

    “这怕也不妥,皇上如确想褒奖他们金家的话,不如赐他们可于家乡的桥头立一块牌坊,再赏赐些土地房屋也就是了。”

    “也罢,那个金贸如果不愿参加殿试,也别勉强了。就让他先去皇庄那边帮忙吧,回头就按钱先生说的办法办吧。陈浩的文章能中贡士,看来也算人才,就交温大人的户部提携吧。”

    “臣等谨尊圣谕。”

    “哎,先别着急退下,列位爱卿,朕还有一件事情要和你们商量商量。”

    看着三个人脸色各异,小朱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现在已经创造了一个效果出来,那就是,皇上一般不会强行的进行意志传达,平时也是和蔼可亲的什么都是商量着来,但是一般来说,皇上的意愿都会得到实施,只是需要他们给帮忙擦屁股而已。因为皇上的想法在他们看来错漏百出,全靠他们来找到冠冕的理由,于祖制和法制之间,腾挪出堂皇的漏洞。因此,现在所有的阁臣、九卿,包括王承恩、曹化淳他们都一听到‘皇上要商量事情’的说辞,均头疼不已。

    “钱先生,朕想问问今科举试,这人数共计多少人啊?”

    钱谦益答曰:“各省举子定数三百,但历年均多有超出,加上今科恩举两人及国子监举12人,共4767名。殿试贡士共计301人,尚有4466名举人未取。”

    “哇!这么多人啊?寒窗十载,却要几千人共抢独木桥,如果加上没中举的人,岂不是更多?”

    “回皇上,寒窗苦读,未必得中。天下士子确实是很辛苦的。”几位大臣都是这么过来的,其中甘苦,自然各有滋味。

    “是啊!因此,朕有个想法:此四千举子,可于全国给地苦寒鄙陋之处开立义学,教化生民,不论妇孺老幼,至少应知圣礼经宗,可书写自己的名字。黎民不用缴纳钱粮,均可入义学学习。义学时,统号‘义师’,定三年为期,考评成绩后即可安排职务。先安从九品品轶赏赐官衔俸禄,怎样啊?”

    “这…”三个人对视之后,还是用眼神让最能跟皇上说上话的温体仁出面答复。

    “回皇上,这举子主讲义学,诚然是个宣讲圣言的好方子,一旦开行,必然是流芳百世的圣举。但是,这九品官轶,还有义师的俸禄,怕是不合。”

    “嗯?按大明祖制,凡举子不是均有银粮发放的吗?再有,候补生员,难道没有品轶吗?”

    “回皇上,祖制是规定了钱粮的数目,但早已经拖欠了,那些举子返乡后,多数靠乡绅资助或者开办私塾来过活的。至于品轶嘛,应该说,从九品已经属于官员了,举子因义学而晋官,恐怕会对科举产生不好的影响。”

    “可是,普天下,无力识字的人实在太多了,况且这些举子不去体察民间疾苦,朕也是怕他们眼界不宽,闭门造车。”

    “是,是,皇上拟开义学这事,诚是良策,但怕是要耗费钱粮,并且这品轶?”

    “那待三年考绩良好,可择优赏九品官轶,其余赏从九品官轶,以后非有吏功不得升迁,并可准许重新会试怎样?”

    “皇上,科举乃是公平万年之计,不可轻易动摇。还是赏国子监义学碑刻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