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二章:唐三彩


    轮制,是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质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入土内,上端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旋转,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日用器皿中杯、盘、碗、碟、瓶、炉、壶、罐等,多采用轮制成型。

    模制,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法挤浆法相类似。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小件物品。

    模制成型分单模和合模两种。

    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而成,这种单模适合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及其他小附件。

    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合模适用于生活器皿、佣、动物及较复杂的器物构件。

    雕塑成型多适用于大型的佣类和复杂的器皿。一件较为复杂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种成型手段。

    唐三彩之所以被大家知晓,除了它本身靓丽的色彩,就是它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唐三彩马儿”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

    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

    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

    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动物俑中三色骆驼是最受欢迎的。骆驼是沙漠中的一叶扁舟承担着与西域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唐三彩骆驼栩栩如生,刻于微尘,无论站着,半跪,都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唐三彩骆驼是我国出土数量最多的唐三彩之一。

    羌女轻风,胡儿做骆驼。”大漠中的骆驼,是唐三彩反映生活和色彩的重要载体。在那个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丝绸之路”上,那些不知疲倦的骆驼,连接着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正是因为在唐朝,骆驼的作用和功绩都非同一般,所以才会被工匠们雕琢得如此精致,兼具神态和形态的创作。

    人物俑的动态刻画有其独到的见解,不但可以表现其身份、地位等的尊卑,还能反映出各个地区、各民族的面貌和表情。女俑的模样、脸蛋丰满、皮肤丰满、衣袂飘飘、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一股唐代女子地位较高因而盛气凌人的味道。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可以观察到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唐三彩的釉色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唐盛世的热情和奔放的时代脉搏,每一件器物的颜色都是那么的艳丽,那么的灿烂,那么的完美地诠释着唐朝的美轮美奂的陶艺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在研究出新的釉料后,如何将其与所塑造的对象的形象进行巧妙地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比方说陕西西安鲜于庭教墓中出土的三色驼俑,正是现实主义与浪漫的结合体,具有强大的艺术活力和强大的感官魅力。

    三彩骆驼驮着的马鞍从驼背到驮着胡人的服饰都是用墨绿色的釉料来充分体现了驼色和质感,白色骆驼的形状是强壮的,在烧制的时候,褐色的釉在烧制的时候自上而下地流动,从而形成骆驼皮毛一致向下的状态想象动感自然。是釉的发展和陶艺的巧妙结合,使得釉色和形体水乳交融,浑然天成,展现出了唐人的浪漫。

    就像师傅对我讲述的,我国古代建筑中虽然有很多的精致的木质建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典籍和字画,才能看懂的。

    唐三彩建筑的造型,是一种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建筑艺术。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唐三彩的建筑模式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它和诗词一起构成了唐朝文化的旋律。

    在1959年,陕西西安郊区中堡村的一座唐陵中,发现了一套唐三彩的建筑造型。这座建筑整体是一座长方形的两个院子,中间有前厅、后殿、亭台、假山和池塘,两边都是浅浅的回廊。建筑整体排列整齐,布局合理,既保持了中国古建筑封闭、方正、对称的主要特点,同时也保持了“变化”的美感,真实再现了唐代民居的风貌。

    回顾历史,从秦兵马俑,汉代百乐俑,到魏晋南北朝的陪葬俑,都是以兵士、乐工、侍女俑为代表的。表达了即便是死了,也要在另一个世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延续生前所享殊荣的待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陶器的创作题材,导致其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风貌。

    而唐代的陶俑,则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开放、从容的姿态,将唐人的生活热情、丰富的社会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在唐三彩中,有不少陶俑工匠用精湛的技艺雕刻出的高鼻子、深眼睛的陶俑。

    在形体处理上,突出了女子饱满的脸庞、细腻的皮肤、纤巧的双手、丰腴的双腿,这就是唐朝妇女的特点。比如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色女俑,她的脸庞安详、体态丰腴,与唐朝妇女的审美趣味相吻合。服装的处理,匠人则多用阴刻线纹,行云流水,疏密相间。有些陶俑衣衫飘飘,颇有“吴带当风”之感,有些衣衫层层叠叠,颇有“曹衣出水”之风。

    这种技艺的典范就是女式陶俑的裙摆在空中,形成了一条很柔软的线条,再加上一层透阴的琉璃,把丝绸服装的质地衬托得淋漓尽致。

    唐代人喜欢女人丰满,唐代的工匠们特意把女俑的脸弄得很小很大,让她们的脸看起来更圆更饱满。为了让脸庞看起来更丰满,大胆地将发髻也做了一个更全面的改变和创造,有从高到矮,从正到斜、从直到弯、从虚幻到真实,甚至有复杂的“双鬓望月”等复杂的花纹,完美地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面部形态。

    为了迎合唐代的审美情趣,匠人们将妇女身体比例加以调整,形成上大下小的体积变化,再将衣服的前襟开得很低露出粉白的皮肤,从而充分地体现了“丰颊体肥”的美感。

    唐三彩的兴起、发展和衰败,都是伴随着唐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而来的,唐初的兴起和盛唐的鼎盛,以及安史之乱之后的衰落。尤其是盛唐三彩的作品,更是形象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富贵生活,让人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从造型上看,唐三彩是一种现实主义,从颜色上看,唐三彩是一种浪漫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它充分地展示了“盛唐气象”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盛唐时期的陶俑最共同的特点就是身材丰满,充满了朝气和精神的魅力。但若细看,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物俑又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从而体现其独特的姿态、神情与个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无不彰显着在那个时代他们所感受到的高贵、荣耀和宏伟的感觉。到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微妙的、生动的表情中感受到他们的感情。。

    从出土的唐三彩俑来看,这些作品既表现了文臣、武将、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物,又表现了仆役、武士、商人、乐队、仕女等中下阶级的形象,涵盖了唐朝当时整个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大部分人。

    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