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章:唢呐(上)

    唢呐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河南我的家乡,我们称之为“喇叭”,还记得小时候每逢邻里有红白事的时候,都会请来吹唢呐的和戏班子,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唯一的乐趣就是跟着家人搬个小板凳坐在他们这些吹唢呐和戏班子面前听着、看着。那时候不懂这些,只知道跟着大人们拍手叫好。

    后来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视也一一普遍,所以我就看电视的时间多了起来,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看戏的时间越来越少,唯一不变的,就是每逢邻里有人请戏班办白事,村里的老人们会不约而同的带着椅子、凳子早早地吃过饭就去坐着、等着。

    还记得有年集市,爷爷赶集回家后神神秘秘的把我叫到一旁,笑着问我“孩儿,猜猜爷爷给你买了啥?”

    我欣喜若狂的猜了许久,爷爷拗不过我,便把藏在身后的东西拿给我看。

    “你瞧瞧这是啥”

    “喇叭!唱戏的吹的喇叭!”

    爷爷笑呵呵的问我喜不喜欢,我高兴地又蹦又跳,当然喜欢,喜欢得不得了。

    接下来的好几天我都抱着喇叭吹,那叫一个爱不释手。功夫不负有心人,喇叭没学会,腮帮子吹肿了。奶奶在看见我肿成猪头的腮帮子时心疼的追着我爷爷打了二里地。从那次起,我再也没吹过喇叭。

    不过这并不代表消除了我心中对唢呐的爱慕。

    这不,中秋佳节让我逮到了机会,就在与别家一样阖家团圆的时候,我拉着家中长辈开始喋喋不休的询问起关于沁阳唢呐的各种细节。

    导致家中长辈都没能好好的互相开口说几句话。

    “老哥,进来身体可好啊?”小姑父递了根烟给二姑父。

    “就那样,你呢?”二姑父接过烟点燃,吐了口烟雾问到。

    “诶!姑父们,给我讲讲唢呐呗!”

    被我这么冷不丁的打断了话茬,姑父们愣了一下,转头看了看我

    “哟,都长得比我还高了”

    “是啊,都长成大小伙子了!”

    “嘿嘿,给我讲讲唢呐呗”

    “我哪会那玩意儿”

    “就是,我和你二姑父又不吹,再说了你问那玩意儿干啥,你要学?”小姑父笑眯眯的打趣着我

    “哪有啊,这不是比较好奇怎么的非遗文化嘛”我走到他俩中间,把手搭在他俩肩膀上,半吊子的开始追问。

    “给我讲讲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你俩不都请戏班来吹吗?”

    “....”

    “......”

    在我恬不知耻的追问下,终于把他俩问烦了,气的我二姑夫当时就掏出手机按了个电话号码拨出去

    “哎,对是我,咱那个现在有场子没?

    没有啊,那感情好,今天晚上来给我们吹一场,没别的事儿,就是想听你吹了”

    “等着吧,晚上就来吹了,到时候你问他”

    “好嘞!”

    我小时候就听说过唢呐的各种描述,有说阴代武将戚继光不仅把唢呐用在军乐之中,还在他的《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过:“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