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09章 高育良,孟育良?

    高权和高育良又闲聊了一会儿,话题涉及到家庭、子女、教育、城市的规划、权力的任性和监督、辩证法和唯物论……

    高育良越聊越上头,他感觉高权这个年轻人的眼界和格局,远远超过他这个汉东大学的政法系教授,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高权总能把问题一针见血的说的很通透,甚至把未来事物发展的方向说的很具象。

    高育良感觉面对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浸泡在官场、商场几十年的老江湖。

    跟高育良不同,高权在跟高育良聊天途中,越发感觉文人的虚伪,表面上漂亮话说的一套一套,背地里怎么想怎么做,完全是另一套逻辑。要不是看过《人民的名义》,高权还真被高育良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风骨给忽悠了。

    看着高育良,联想到高育良在《人民名义》中的所作所为,高权莫名想起一句话: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每一次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大多是文人们最先对敌人投怀送抱。

    北宋仁宗时期,西夏从节度使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自称大夏国,妄图一统天下。西夏和契丹是仁宗要面对的两个敌人。

    仁宗无论派谁前去打仗,都难逃一个败字,武将全都是败将,文臣只会在朝堂上打嘴炮乱喷。在狄青将军横空出世之前,仁宗一直被西夏和契丹打得很惨,败得朝堂之上没有任何人敢再去前线。一个个文人,提出的都是求和的意见。

    后来狄青横空出世~横刀立马,与范仲淹两个主战派~制定了最适宜的战术(以守为攻,发展骑兵,借助大宋充足的补给,消耗敌军,找准时机,偷袭为主,不再正面硬刚),从而屡建奇功。

    剩下的文官和败将,都是主和派,守都不想守,朝堂上建议直接投降,给敌国当奴隶国。

    整个文官圈子,就范仲淹有着文人的傲骨,坚决反对当投降派。

    虽然狄青将军的职位后来比范仲淹要高,但前期可以说是范仲淹一手提拔起来的,范仲淹算是狄青的老领导。

    当时如果范仲淹当宰相,狄青掌管枢密院,整个北宋肯定无比强盛,但无奈仁宗皇帝不够英明,判断上总被垃圾文臣的意见所左右,造成了大宋的衰败。

    狄青一路从农民身份青云直上,职位做到了枢密使,让那些文酸们一个个又开始羡慕嫉妒恨了,不断在宋仁宗耳边强调狄青将军功高震主。

    那时,恰逢开封大水灾,同时仁宗也患了重疾。

    以欧阳修为首的垃圾文臣们找准时机,直接拿五行之【水】来说事儿。

    他们告诉仁宗,水是属阴的,兵也是属阴的,打仗杀人干的都是阴事儿,把狄青安排在枢密使的职位,肯定惹怒了上天,所以老天就下暴雨来惩罚。

    除此之外,这帮文臣还造谣说狄青家的畜生头上长了角,接着又把一系列的日食、多星连珠等天相全都栽赃在狄青身上。

    最终宋仁宗架不住群臣轮流找他“嗡嗡嗡”,只能无奈把狄青将军下放到陈州。

    一帮文化官爷耍起泼皮无赖,就是这么无耻。

    文人,很多时候都是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像范仲淹这样有格局、有气量的大才,太少见了。

    在狄青去世之后,整个北宋,就没再打过胜仗,一天不如一天,气数渐尽。

    除此之外,那个写下谁知盘中餐的唐朝宰相李绅,在有了功名职位之后,吃顿饭要杀上百只鸡。他写的千古名句粒粒皆辛苦,跟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表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