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十一章 蓝田日暖玉生烟

    罗浮园在宫中着实是一个隐秘所在,柳清持在此间住了两日,除阮和外,并不见他人。沈昱宸也未再到此间来打扰,最是是非之地,却被他辟出一方世外乐土,着实不易。她哪里知道,帝君命大公子建的罗浮园,因帝君重视,早已成了宫中禁地,原本就僻静,如今更是

柳清持清晨早起一路走到了采莲亭中,淡雾缭绕,重重碧叶中,微露淡粉荷花,空气清爽怡人,淡然心性如她,也不禁生出些许爱惜。探身折下一枝莲蓬,细细剥开放入口中,清甜的味道溢满唇齿,眸中也流露出舒心的神色。她天生性子冷淡,对任何人事物都没有过多的关心,从来都是能接受与不能接受。这清荷却特别,想起父亲,还有那十一支犹带晨露的荷花,无来由的心就软了,两情长久,只在朝朝暮暮里,年华似水间。

“薄雾里的荷花最是风雅,姑娘真是好性情。”阮和早膳不见她,已经一路找过来了,见她心情颇好,也不扰了这番雅趣。

绣帕遮面的女子淡淡地回头,放下莲蓬起身,“你来了,那带路去嘉宁殿吧。”

“是。”阮和轻声答应,在她身边引路,原来这罗浮园并不只有一条水路可走,还有一条小路通往外头,很是冷清,一路并不见宫人。阮和在宫中四年,却并未出过罗浮园,今日也是第一次出来。宫中地形早已熟记于心,虽是头一回走,也是无甚差错。走了小半时辰,便领着她到了前日到过的嘉宁殿。阮和拿出帝君赐予的令牌,请守卫去通传,很快便有人来迎。

“柳姑娘。”来人步履匆匆,一双经历半生沧桑的眼中还有着祈盼与怜惜,放在心中二十多年的难言之隐。

柳清持望着他微一点头算是答礼,身后的阮和上前一步屈膝见礼,“元福公公。”又对柳清持笑道:“这是宫中大总管元福公公,公公侍两朝君王,照顾帝君多年,侍主之功无出其右者,姑娘入宫时日尚短,怕是不认得。”

元福公公忙摆手半躬了身子连连称不,抬起头满是怜惜的眼里还带着些小心探询的神色,“能见到姑娘是老奴的福分,姑娘家中一切可还安好?”

柳清持立刻懂了,元福公公侍两朝君王,靖宇帝的秘辛他自然是清楚的,只是,她却不愿再有人记得这段难堪往事,既已抹去不留痕迹,这些人还苦苦记着作甚,隐在绣帕下的面容浮起一丝讥诮的冷笑,望着老人冷冷说道:“元福公公,小女柳清持,乃是长宁公主处的琴师,公公所言,清持不懂。”

元福心中一凉,深知自己勾起往事是错,却不料她竟是藏着些怨恨的,当下只得强压下心中隐痛,“是老奴的不是,老奴明白,姑娘请,帝君正与宋大人议事,还请姑娘在偏殿稍候一会儿。”

柳清持进入嘉宁殿,元福跟在她身后,不敢多言,阮和自看到元福公公见到清持不同以往的神色之后便垂首静立,再不多言一句。一时又到了书房外,隐约可闻人声,柳清持脚步一顿,转而又走向了那里,元福上前拦住,恭声道:“姑娘请先于偏殿稍歇,老奴这就去通禀。”

柳清持脚下一顿,还是转向偏殿,“不必了。”刚才听到河双城、沈云岫等字样,一时失态,险些做出闯宫的事来。她对沈云岫芥蒂颇深,然而这两日沈昱宸、阮和及罗浮园中的种种,竟让她多年提防的心思有了动摇,对沈云岫也不禁多了一层好奇。

待元福公公再来请时又了过了小半时辰,正好见到宋浩陵离开,墨衣的世家公子对她颔首一礼,出门远去了。这两日长宁公主邀慕家后人入宫作客的消息已传遍京都,虽未证实,可若无此事,又怎会空穴来风,故此,柳清持的身份已在朝臣之中私下传开来去。

沈昱宸喝口茶润了润喉,“来的这般早,可用了早膳?”

柳清持不愿闲谈,直接问道:“我刚才听你们说到了河双城。”

沈昱宸也不隐瞒,直言相告:“是,浩陵传来消息,两城疫症已得解救之法,倒是碧水城的一位大夫有个方子专治此症。两城洪水决堤房屋坍塌,百姓流离失所正待重建,云岫一时半会怕是回不来了。”

柳清持点头不语,这正是她所预料的,只是这消息怎会是由宋浩陵传来,宋浩陵领谏官职,常伴君侧不假,这些年展露头角,又出身帝师之家,帝甚器重,品阶不高,却是要职,只是仅凭此便可自由出入帝君理政之所嘉宁殿正殿书房,这荣耀未免也太大了些。柳清持暗自思索,忽而想到一桩密要,“宋浩陵领的是指点江山阁之职。”

沈昱宸目露惊异,想不到她竟有如此见识,仅凭几处似是而非的疑点就能判断出这几乎不可能的真相,试想以宋浩陵的才学出身怎会居于一个隐于暗处的密探组织,正是因为不可能,所以他做了,“不错,正是。”

指点江山阁原为前朝珣国网罗天下各类消息的总舵,建在苏王府中有两百余年,天下大事九成秘辛都在其中,自最后一任主人苏璧亡后,指点江山阁毁于雷火,不计其数的惊天大秘密毁于一旦,对当世有些人来说实在幸运。却不曾想如此重要的机密之处怎么如此暴露于世人目光之下,苏王府中指点江山阁不假,早些年却已被天辰公主苏晴逐渐移出苏王府,那雷火毁掉的只是一部分,苏晴原是苏璧亲妹妹,十七岁假死脱离皇室,靖朝建国后暗中将指点江山阁交于靖宇帝,靖宇帝将错就错,就将它藏于暗处,与“惋晚”组织一起留给了沈昱宸。

柳清持的目光变得空淡而深远,通透如水,却永远也猜不透她在想些什么,只听得一句不明意味的评说:“宋浩陵,才学出身皆是人上之人,如果一心仕途,多年之后百官之首必是此人无疑,竟甘愿摒弃大好前程,隐在暗处做你的心腹,着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