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5章 熹妃求见


    又一位历史上的名将,而且是位有名的智将。

    可惜三位名将加上被杀的朱雀门守将曾国荃都不是效忠他李义的人。

    一个是太后的人,两个是两位实权将军的人,最后一个是兵部尚书宇文泰的人。

    可见前身在诺大的皇宫中,真的是一点经营都没有,是货真价实的“傀儡皇帝”。

    但过了今晚,一切都将不一样了。

    “侯瑱、贾复、王轨,汝等可知罪?”

    李义突然大喝一声,把宫门守卫和守将们吓了一跳。

    侯瑱因为刚开始拒绝换防,短暂地跟魏武卒交过手,就是那么短的时间,他的人马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眼看情势不对,他连忙制止了手下反抗,所以他以为突然发难的皇上是在责问这事。

    而贾复看到宫宝田和张让亲自带领的魏武卒,以为宫门换防是太后的意思。

    谁知在路上得知曾国荃已被“来路不明”的皇帝亲军斩杀,朱雀门守卫被尽诛,所有宫门都已换防,大内侍卫“反叛”,整个皇宫要变天了!

    但他还是不明白自己所犯何事,自己没有抗旨也没什么过激行为,一时跟手下们面面相觑。

    只有亲自把皇上的亲军“引狼入室”的王轨,看到皇上的所作所为后,才有点明悟,皇上是要秋后算账了!

    一万魏武卒和三千虎贲军,是王轨偷偷地放进玄武宫门的。

    本来他不会放人,虽然对方是精锐中的精锐,又人多势众,但自己踞宫门而守想来也没那么容易被攻破。

    但看到那个所谓新晋的常侍太监张居翰拿出玉玺后,他才恍然大悟,皇上一直在隐忍!

    经历刺杀事件后,皇上要摊牌反击了!

    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皇上的人这么快接防了所有宫门,瞬间控制了皇宫。

    他知道朝内暗流汹涌,边境线上纷争不断,之前的皇上昏庸无能,完全是傀儡,一着不慎就会有天下大乱的趋势。

    所以暗中早就向兵部尚书宇文泰投诚,一旦皇城有变,开始群雄逐鹿,自己未必没有跟着宇文泰一起争天下的机会。

    可是皇上的反击为何来得如此之突然和猛烈。

    自己算不算是“纵虎归山”了?

    “不知末将犯了何事?”贾复不明所以道。

    “你们三人身为宫门守将,却分别投靠于镇东将军刘秀,平西将军陈霸先,兵部尚书宇文泰,你们想谋反吗?”

    李义厉声喝问。

    此话一出,三人皆是一惊,皇上以前的表现果然都是装的,他连他们暗中的靠山是谁都一清二楚。

    但只靠一句质问,他们还没被吓住。

    “启禀皇上,末将并未向宇文尚书投效,只是跟他私交甚好。”王轨连声辩解道。

    “启禀皇上,刘将军只是末将的老上司,偶有交集,并未向他投诚。”贾复跟着道。

    眼看两位同僚矢口否认,侯瑱赶紧附和道:“启禀皇上,末将跟平西将军陈霸先并无交集,更没有投诚于他,末将冤枉!”

    “你们三人到朕的跟前来。”李义看到离他最近王轨忠诚一点没涨,想看下另两人的情况。

    但看二人的表现,形势就不容乐观。

    贾复、侯瑱以及王轨都不知道皇上的用意,只能硬着头皮靠近了皇上,并继续跪倒在地。

    果然,忠诚一个27,一个19,加上王轨的18,三人真的是一点都没涨。

    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当务之急,则是迅速控制住皇宫,把宫中一切不稳定的因素排除在外。

    你们三人都是后世历史上的名将又如何,不忠于他李义的人都是敌人!

    “好啊,看来尔等三人死不承认,朕也没有时间来审问你们,来人!”

    李义马上又动了杀心,杀一支朱雀门守军是杀,杀光所有守军也是杀。

    他接下来得把精力放在京城禁军和城卫军上,已经没时间再去招降他们。

    “在!”左右立刻冲出数十魏武卒,几人一联手把三位守将一起按倒在地。

    “皇上,熹妃在殿外求见。”

    就在李义要下令杀了三人时,张让略微颤抖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传来。

    张让何时见过这么狠厉的皇帝,看这架势,皇上分明是又要杀人了!

    邓绥邓熹妃?

    如果是后世历史上东汉时期的和熹皇后的话,那也会是个厉害人物。

    历史上的邓绥,是汉和帝刘肇第二任皇后,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政治家之一。

    汉和帝驾崩后,邓绥先后拥立汉殇帝和汉安帝,临朝称制长达十六年。

    执政期间,躬行节俭,大力救灾,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

    同时派兵平定羌乱,讨灭海贼,征服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外患,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

    又力排众议设立西域副校尉,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羁縻统治,时人颂曰“兴灭国,继绝世”。

    后世邓绥是东汉开国元勋太傅邓禹的孙女,不知道在这个异世界中,她有没有这样一个爷爷。

    “带她进来。”李义道。

    先看看这位被史学家称为“皇后之冠”的女强人,在这个时间段来求见,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