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12章 动了心事

    对于一营的大获全胜,还深深地刺激了一个人。谁?这个人就是倪玉霞的亲姐姐倪海霞。

    柯川的这个独立团很有意思,三个正副营长就各有两位女性;而一营二营的营长还是俩亲姊妹。

    此时,“九天玄女"谢婉莹已经从重庆回到了桃花山。

    根据地下党的安排,谢婉莹的武装也改编进柯川的独立团。因为谢婉莹与倪海霞是好姐妹,所以柯川就将谢部合并进了二营。

    谢婉莹任二营的副营长。

    谢婉莹到了造甲店,柯川团长,吕其昌政委到二营看望了她和她的那些姐妹们。

    这又是为什么呢?

    彭一虎和倪海霞来寿东南,团首长并没有刻意迎接,也许因为吕其昌本身就是政委,彭一虎是副团长。

    柯岩和柳曼也没有受到柯川的接见。

    可为什么独独谢婉莹却能享受如此殊荣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谢婉莹曾多次拒绝唐明友的收编,现在却愿意投进共产党的怀抱。

    因为柯川与蔡廷祥和楚文明的关系,他与谢婉莹的交谈明显多了些。对于恩师蔡廷祥,谢婉莹知之甚少,以前是没接触,这次在重庆她也没见过。到了重庆,楚文明联系上了有关方面,她就往回转了。

    倒是他的这个学弟楚文明,从桃花山到重庆,因为与谢婉莹扮成夫妻,千里迢迢,俩人朝夕相处,不熟悉也变得熟悉起来了。所以一谈起楚文明,谢婉莹的话语明显活泼起来了。

    不过柯川的举动,却把一旁的吕其昌闹糊涂了。柯川与大名鼎鼎的蔡廷祥什么关系?他竟然这么熟悉?还有那个楚文明,他不是柯岩的学兄吗?

    吕其昌的疑惑,提醒了柯川。他想起了自己这个货真价实的考古队长,是被一个穿越者(还是自己的孙子)冒名顶替了。自己以前叫柯岩,现在叫柯川。而柯川与蔡廷祥和楚文明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于是他尴尬地笑了笑,结束了与谢婉莹的交谈。

    不过,吕其昌也没有深究下去。毕竟这不是他的工作范畴。他在想啊,柯团长是知识分子出身,对大名鼎鼎的蔡廷祥感兴趣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谢婉莹的武装合并进了二营,倪海霞很是高兴,觉得柯川团长真是善解人意。

    虽然谢婉莹的姐妹们只有区区四五十人,合并进来她这个营还是不足编,但她还是很满足。其原因,不仅她与谢婉莹很熟悉,如同亲姊妹,对谢婉莹的这些姐妹,她同样很熟悉,同样亲如姐妹。

    “婉莹妹妹,楚文明从李三古堆抢救出来的那些古董真的价值连城?”倪海霞问谢婉莹。

    谢婉莹其实对古文物一窍不通,也从不感兴趣。听倪海霞问,就答道:

    “海霞姐姐,我不懂古董,不知它们的价值。但是我从楚文明的眼睛里读出那些真是无价之宝。”

    “此话怎讲?”倪海霞兴趣盎然。

    “那些古董我们是装进两个大皮箱里,楚文明那是寸步不离,还时不时地打开看一看。而每当看时,眼睛里放着光彩。"谢婉莹说。

    “是嘛?”倪海霞笑了,笑得格格的,“我听楚文明说过,那些楚器里有一只曾姬无恤壶,以前出土过一只,这次又出现了一只,是绝无仅有的稀罕物。"

    “这倒是真的。楚文明拿给我看了,并且还给我讲解了一番。”谢婉莹说。

    “哦,倒是什么希罕物,说给我听听。”倪海霞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谢婉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海霞姐,你也晓得我对古董不感兴趣。所以关于这只曾姬无恤壶,我也没听明白多少。只记得楚文明说这件宝贝证实了历史上还有个曾国存在。至于它有些什么特点,我真的是说不来。”

    “你不是看过吗?是什么样子?"倪海霞显然不甘心。

    “样子么,这样,"谢婉莹用手比划着,“这么高,这么大……嗐!我也说不清楚了。"

    关于曾姬无恤壶,本书有关章节曾经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嗐!”倪海霞表现出极大的遗憾。早知这样,当初在正阳关,她就应该先睹为快。但当时为了保密,她竟连皮箱摸都没摸一下,更不用说拿出来看那些古董了。

    其实曾姬无恤壶的价值并不在壶的本身。曾姬无恤壶也称“曾姬无恤壶”或“无匹壶”。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李三古堆楚幽王墓,当时就引起了我国史学界的关注,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没有曾国的记载。

    而这只“曾姬无恤壶"的出现,再一次印证了历史上真的有一个曾国的存在这个事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