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44章 李世民的用意

    “陛下,这......”王权宁满脸为难,脸上的表情简直都要纠结成麻花状。

    “没事,你就放心说,今天这里的话只有你知我知,不管说什么,朕也特许你无罪。”李世民保证道。

    尽管如此,说是无罪,但难保不在之后找麻烦,这般话听听也就行了,若是当真了,那只能说当官当到这个份上,还不够合格。

    王权宁在心中思索、分析着刚才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意图。

    要说朝堂局势不好其实并不尽然,如今的朝堂局势其实还是不错的,皇帝李世民也是做到了对局势的彻底掌控,如今所使用的这些人基本上也能将李世民所要执行的政策完美的实行下去。

    可是皇帝说朝堂局势不好,那不管如何,就只能说不好。

    王权宁沉思着,窗外暖风吹来,衣袖晃动,突然间他眼前一亮,脑海中像是抓住了什么。

    如今的朝堂,若要真说局势不好,那也就唯有一点了,如今的玄武门功臣派势力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庞大到几乎将朝廷中各个重要的位置都占据了。

    其实如今的玄武门功臣派称之为关陇贵族派,或是关陇集团更为合适。

    整个关陇集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庞然大物,牢牢抓住了整个大唐的全部权力。

    当然,这一切还是要归功于皇帝李世民,正因为有整个关陇集团的全力支持,李世民这才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这才能顺利的坐上那座高宝座。

    也正是有皇帝李世民的支持,整个关陇集团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从一株小幼苗成长为苍天大树,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可是若按照皇帝李世民刚才所说的朝堂局势不稳的说法,莫非他是想对关陇集团下手。

    不过这般想法才刚刚出现,就直接被王权宁给否决了,从后世的种种来看,这些人在李世民一朝,他们的结局普遍还是很好的。

    既然不是对其下手,那想来就只剩才打压或是将其分化了,而且这个力度还要把握的极为恰当才行,毕竟如今的李世民,也还要靠着这班人来治理这个国家。

    “陛下,这次的科举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臣弟想更倾向于那些没有背景、普通出身的人。”王权宁试探性的说道:“如今唐朝的内忧外患皆以除,百姓的日子尽管是越来越好,但我们也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盼头,说不定这些普通百姓家中就真出了一个宰相,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王权宁的这段话前面都无所谓,最后面的一句才是重点,是意在提醒李世民通过科举可以让那些普通百姓入朝为官,进而影响朝廷上如今的格局。

    而听到这般话的李世民,当即眼中精光直冒。

    他这次将王权宁放到主持科举的位置上,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制衡长孙无忌,不让其继续做大,进而起到制衡整个关陇集团的作用。

    尽管长孙无忌是他的小舅子,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份防备还是需要的,可没想到王权宁此刻竟然送给了自己这么大一份礼物。

    “这是好事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目光炯炯,“王爱卿,这件事朕就交给你了。”

    李世民说完,随即便低头拿起一旁的奏折继续看了起来.

    “陛下,那臣弟告退!”王权宁恭敬的行礼,随后缓步退出了大殿。

    这几日,中山王和长孙大人一同主持科举的消息就随着清风般,迅速往长安城那些高门子弟家中飘去,一时间,这两个名字在整个长安城内可谓是风头无两,不管大街小巷的时不时都能从人们口中听起。

    而科举也是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着,尽管王权宁和长孙无忌被奉命主持科举,但这也仅仅只是在最后的省试,至于省试之前的考生,则基本上由下面的州县决定。

    其实唐朝的科举制度与人们印象中的科举制度并不太一样,没有那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等这些。

    唐朝的科举通常分为两种,常举和制举。

    这里的常举,就是指一般的科举考试,每次考试的时间固定,考试的种类基本上也是固定的,都是统一时间。

    而制举确实大不一样,制举通常都是皇帝为了选拔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而特意所开的考试,时间不定,老师的种类也不定,基本上都是根据皇帝、或是朝廷的要求确定。

    就比如若是唐朝各地突发大水,这就需要大量治水的人才,这种时候或许就会专门为招揽这种治水的人才。

    而由于这种制举算是特殊考试,基本上都是根据皇帝的要求所举行,因此通过制举选拔上的官员一般都被称之为天子门生,而不是如后世人们通常所了解的那般,通过殿试的人。

    常举,也就是寻常的科举考试,一般又被分为了六科,即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这些科目所考试的内容皆不相同,自然难易也不相同。

    其中最难的要数秀才科,这里的秀才和后世人们常说的秀才相别相当之大,地位更是天差地别。

    秀才科所考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或是国家施政的大致方针,这个你若是一旦考中,那定然是会受到重用,立刻就能光宗耀祖。

    不过由于要一个常年沉浸在书山诗海突然来给国家的某项政策支招,确实是太过于艰难,甚至很多时候一整场科举考试下来,就连一个通过秀才科的都没有,这也就导致了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少,直至最后,皇帝将秀才科给废除了。

    这里要说一下,在整个唐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也就只有二十九名秀才,而且大多数都还是集中在李世民这一朝。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之后的历史,如今的秀才科,由于一旦考过便能一步登天,所以报名的人还是相当不少的。

    而是便是进士科,进士科的难度是仅次于秀才科的,特别是在之后秀才科被废除后,进士科就越发的尊贵了起来。

    进士科不单单只考一种,而是大致分为三部分,帖经、杂文和策问。

    帖经,大致就是在规定的书中摘选一段默写,与那些填空题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