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63章 大唐的强盛

    其实对于辞掉御史大夫这件事,王权宁自己本身是早就有计划的,因此对于如今这样的一个结果,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

    本身他就有着逐渐远离朝堂的想法,游历山水、寄情于诗画,家人和睦安康,这些才是王权宁所真正追求的。

    对于权力,却是不像很多人那般,喜欢将其给牢牢抓在手中不放。

    王权宁自认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所需要做的事情,他们这一代人所做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也足够好了。

    从太原开始起兵入关,建立唐朝,而后争霸天下,扫平群雄,再到后来的灭突厥、平吐谷浑,这一件件事情,若是将其中的某一件放在任何一个皇帝、任何一个朝代身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功绩了。

    可就是这样的功绩,他们大唐这样一个刚建立不久的朝代,却是时不时就会发生,这些种种,足够比肩秦皇汉武。

    而在这些事件当中,王权宁全部都参与了,不仅如此,他还是其中最主要的领导者,可以说王权宁的前半生除了最初的十年学艺外,皆是在战火之中长大。

    这么多年过去,这般年纪的王权宁也算是逐渐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心中早已有了退隐之意。

    如今的这般辞官,只能说是刚好遇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对于王权宁而言,也只是顺势而下罢了。

    当然,尽管如此,他还是会选择坚定继续支持太子,太子想比如另外两位皇子的巨大优势,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王权宁心中,除了太子这件事以外,还有另外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正在准备,只待时机成熟,方可开始行动。

    对于王权宁的突然退去,整个御史台官员其实是非常不习惯的,尽管他们的这位御史大夫平常也没太多的事情交由他们,甚至很多时候,在的御史台都看不见王权宁的身影,但就是如此,有了王权宁坐镇的御史台,就如同拥有了一根定海神针般。

    他们这些御史台官员,不管是去到哪,别人对他们都是恭恭敬敬的,甚至还有着拉拢、谄媚之意。

    这些,除了是他们本身权力所带着他们的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王权宁这位名动天下的中山王所带给他们的。

    他们这些御史,干的本就都是一些得罪人的事情,平日里树敌可谓是相当之多,如今王权宁一旦离去,他们这些御史台的官员所面临的处境如何?前路如何?就都无从得知了。

    这些,同样也是他们这些御史台官员这般团结在王权宁身边的原因之一。

    若是王权宁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恐怕只能是暗自发笑了。

    如今的御史台,有着魏征的掌舵,想来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他们这些御史台官员的前路也自然是坦荡无比。

    要论得罪人,恐怕这群御史加在一起,都没有魏征厉害,他们所得罪的,最多也就只是那些大臣,而魏征,却是直接得罪的皇帝,甚至时不时都会挑几下皇帝的一些毛病,可就是这般,魏征依旧是升官当上了御史大夫,位列副相。

    在其之后,更是还会继续的升官,直至宰相。

    如魏征这般人、这般性格,都能如此,御史台下面的这些御史,只能说是微不足道了。

    渐渐的他们这些御史就会明白,在魏征手下做事,简直就要比在王权宁手下做事还要爽,并不是说王权宁就不如魏征,而是两人的处事方法有很大的差异。

    王权宁基本上是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魏征则是属于碰到问题就要提出,自然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了。

    在准备泰山封禅的这段时间内,除了王权宁辞官这件影响朝堂格局的事情外,在大唐外部,还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

    那就是大唐出兵高昌国。

    也不知道是因为何种原因,位于吐谷浑更西边的高昌国突然之间发兵,直接切断了大唐与西域之间的往来,这般情况下,消息传到长安,自然是引起了群臣以及皇帝李世民的极大不满和愤怒。

    高昌本就是一小国,只不过是因为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于遥远,距离大唐长安足足六千余里,正因如此,大唐在灭掉吐谷浑后,便没有继续西进,而是直接班师回朝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让得这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觉得大唐始终不会将他们怎么样,又加上利益的诱惑,这才直接派兵拦截,以致于作于这般的举动。

    对于此事,大唐长安,朝堂上在经过众臣以及皇帝陛下的一致同意,决定派遣使臣号召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入长安,前来说明原因,若是真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则只需要即刻撤军,可以选择不追究其责任。

    没错,直接要别国的国王前来长安亲自解释,如今的大唐就是这般强盛、繁华,甚至还带着点点强势不讲理。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高昌国出兵在前,大唐也只是被迫的反击罢了。

    而待派出的唐使离开长安一段时间后,却是迟迟没有等到高昌国的任何人前来给个说法,等来的,只有派出去使臣的一封信件。

    信上明确说明了使臣在高昌国的一些遭遇,以及他过去之后所做的一些努力,尽管整个高昌国对他都是礼遇有加,将他奉为座上宾,甚至就连那高昌国国王麴文泰都是和他称兄道弟。

    但每当只要他谈论到关于何时撤兵,何时随他一同前往唐朝长安时,高昌国国王总是不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将话题引到另一边。

    反复数次交谈皆是如此。

    在如此这般交谈无果之下,使者也是明白了这高昌国国王压根就不想随他一起去长安。

    于是乎,这份记载了事情原委的信件便送达到了长安。

    果不其然,唐使信件送到长安的三日之后,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书信也是被送到了长安城。

    其在信中,高昌国国王用词显得极为真切,言语间也是感人肺腑,表达了对唐朝的无比惬意,整篇信件所写内容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