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72章 二十四功臣

    在中山王王权宁第一个被喊去作完画作后,那二十四功臣中,紧跟着的人依旧是没有太多出乎众臣的意料。

    与群臣猜测的一样,这第一第二的位置,就是在中山王王权宁与长孙无忌之间了。

    既然是中山王王权宁第一,那这第二自然也就轮到长孙无忌了。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次日清晨,在早朝结束后,长孙无忌随即便被皇帝陛下李世民留了下来。

    这般情形几乎与昨天将王权宁喊过去时一模一样,自然,对于将长孙无忌喊过去干什么,群臣们心中也都是心知肚明。

    随着长孙无忌的开始,一个个享誉天下的名字接连出现,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被皇帝陛下喊过去谈话,在阎立本那画作上留下一个生动的形象。

    河间郡王李孝恭,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等等,每一个名字所代表的都是整个大唐最顶尖的一群人。

    看着这些被喊过去的每个人,剩余的那些大臣们这才知道他们之前所想的有多么荒谬,特别是那几名刚在尚书之下的人,之前的他们甚至还在想争一争那二十四个名额之一。

    不过如今,却是再没有这般想法了。

    一连七天,那些宰相、国公一个个被叫走,直至最后的结束,而刑部侍郎阎立本也终于是重新回到了众人的视线当中。

    不过这时的众臣也是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几天被皇帝陛下喊去做画像的人,加在一起根本就没有二十四个,这般情况不由得了众臣的疑惑。

    不过紧接着在阎立本的解释下,众人也是明白了过来。

    原来这二十四人中,还有着功劳巨大但是已经去世的人,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数杜如晦。

    房谋杜断已经是如今朝堂上人尽皆知的故事,甚至在民间,都是流传的极为广泛。

    当初的杜如晦,力压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可以说是真的大唐朝第一宰相,尽管其英年早逝,但他的功劳,依旧还是被皇帝李世民深深的记在内心。

    这次的凌烟阁功臣,皇帝陛下李世民便就将他们这些人给排了进去,以此来缅怀。

    ......

    魏王府。

    书房内,两道身影正悄然商议着什么,嘴唇不断蠕动,低沉的声音发出。

    “怎么样?他答应了吗?”

    “果然不出殿下所料,他答应了。”

    “好,既然如此,那你就去通知他做好准备,等待我的命令。”

    “属下告退。”

    一段简短的对话,但其中所蕴含的却是一个恐怖阴谋,整个大唐,似乎又将陷入到风雨飘渺之中。

    未来会如何,无人可知。

    ......

    整个朝堂上,这段时间所有人的目光基本上都被那新排出的二十四功臣所吸引,这其中的每个人在大唐,都有着惊人的影响力,一时之间,这些人的府邸无时无刻不挤满了人,就连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与此同时,一座阁楼也在迅速拔地而起,这便是凌烟阁。

    作为皇帝陛下以及跟众群臣利益都有关联的建筑,不管是速度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极度的保证,没有人敢有一丝的耽误。

    在唐朝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之下,这座凌烟阁几乎是每天一个变化,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凌烟阁便全部完工。

    大臣们一个个的都在为这个速度称奇,不仅如此,哪怕就是亲自修筑凌烟阁的工匠们,直到此刻已经完工,但他们心中还是忍不住发出感康,眼神中浮现出惊叹。

    这些工匠基本上都属于朝廷御用的,之前的皇家宫殿他们这些人也修筑的不少,见识自认为是不少了,但这次却又是让他们开了眼界。

    对于凌烟阁修建的速度,他们这些人恐怕是感受最深的,这就好似那些小孩在玩泥巴,一层一层的直接往上面垒,这般速度,着实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若不是因为前期的地基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让其彻底的稳固,恐怕真正所需要的时间还会更短。

    凌烟阁,位于太极殿不远处的位置,其并不算太高,外形也不算太过于起眼,但尽管如此,却没有任何一人敢小瞧它的作用。

    此刻的凌烟阁外,群臣站立,面露期待。

    今天是皇帝陛下特意将他们这些大臣聚集在此,一同参观这座刚建完不久的阁楼,共同参观为了大唐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们。

    整个凌烟阁外面,油亮的红漆覆盖,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点点光芒,犹如一座闪闪发光的宝塔,阁楼周身,各种颜色的漆料点缀,煞是好看,无形之中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阁楼身旁,是一座巍峨的三清殿,相互结合之下,整个凌烟阁被承托竟有了几分神圣。

    不多时,皇帝李世民从远处走来,宽大的黄袍随风而动,举手投足间满是威严。

    “臣等参见陛下。”群臣急忙行礼道。

    “众卿平身。”李世民挥手,手指往凌烟阁方向指去,“这些可都是朕的大功臣,今天诸位就随朕一同看看这座阁楼吧。”

    一入凌烟阁,映入众臣眼帘的便是极为精致的各种画壁,光彩夺目、正面的画壁之上,是皇帝李世民为功臣们所撰写的赞语,以及每个功臣他们的功绩、才能、人品等等。